JDB电子娱乐

2019第三届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创世神话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

  • 人浏览
  • 更新时间:2020/4/19 15:48:29

原创: 盟盟 创世神话传承联盟 8月2日

2019第三届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创世神话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

暨第五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

会议综述


2019726-27日,由楚雄师范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主办,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非遗传承研究》编辑部、非遗微刊、深圳弘扬烙画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桃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双柏县鄂嘉镇党委政府协办的第三届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创世神话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在楚雄师范学院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大陆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及台湾与日本的专家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一百多人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彝族文化考察体验活动与学术研讨会。


楚雄州博物馆

726日彝族文化考察。与会专家上午在楚雄州博物馆考察了楚雄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和多姿多彩的彝族文化。


彝人古镇彝族文化主题公园


指尖的记忆彝绣展

下午在彝人古镇彝族文化主题公园见证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火把节的盛大与火热,并在指尖上的记忆——彝绣动态展中领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彝绣的动态魅力,感受到了彝族女性的心灵手巧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夜晚参加了彝族火把节都狂欢活动。专家们表示,此次会议考察的非遗项目体现出了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宗旨,对其它的非遗传承保护具有借鉴的意义。


曹晓宏教授

727日学术研讨会。上午的大会在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曹晓宏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序幕。曹晓宏教授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对此次会议对人文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促进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做了三点阐释,并希望楚雄这样一个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小城市样本能为各位专家的城市文化研究带来启示,祝愿参会专家学者在会议研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学术火花。


田兆元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博士博士后论坛的发展历程,高度评价了虎文化研究对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城市化背景下怎样让传统文化进入城市的相关思考,并着重强调了学术研究中构建自主话语体系,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陆建非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主编陆建非教授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变出发,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的非遗推广经验,他认为应重视非遗保护中的立法问题并指出青年与学生应该是非遗传播传承的主力军。


柯小杰秘书长


邱硕主任 


卢加强院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秘书长、两岸四地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柯小杰教授、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邱硕、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艺术研究孵化院院长卢加强教授分别代表本单位致辞,表达了对会议承办方的感谢和对大会成功举办的祝愿。

 


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调研基地挂牌


中国虎文化研究中心挂牌

会议开幕式上,在曹晓宏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调研基地中国虎文化研究中心的挂牌仪式。调研基地的挂牌有利于双方加强互补互动,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中国虎文化研究中心的建立将有效整合中国虎文化研究的多方力量,进一步推动中国虎文化的研究和资源转化,为中国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建立了一个新的合作平台。

 

开幕式后的大会主题发言由楚雄师范学院陈永香教授主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六位专家学者围绕着创世神话研究和理论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神话、民间故事与记忆等专题展开深入探讨。



大会主题发言

下滑观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发言题目为《创世神话的概念、类型与谱系》,他深入阐述了民俗谱系思想,反思了当下创世神话中的中国问题,并在谱系框架下从重建知识系统、构建谱系联合、当代传承实践和扩展研究空间四个维度出发并提出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宗教学研究》常务副主编张泽洪在题为《论道教神仙学说与西王母神话》的发言中就道教中的神仙学说和西王母神话作出比较,论述了道教中对西王母的形象构建及西王母与昆仑山的关系等。


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主编陆建非以《学校和学生: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阵地和生力军》为题进行发言,剖析了上海非遗进校园的现状,指出学校是非遗传承的主阵地,学生是非遗传承的主力军。他通过案例和数据分析说明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陈金文发言题目为《彝族民间故事中的古代婚俗记忆》,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6个彝族民间传说故事,阐释了彝族民间故事中的古代婚俗记忆。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唐启翠以《从斧始初开到禹赐玄圭、青圭礼东方:四重证据重述中国创世神话传承》为题发言,她运用考古学成果,从器物的角度出发,采用四重证据理论重述了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


上海社会科学院毕旭玲研究员发言题目为《中华鯀禹神话时间谱系试探》,在民俗谱系学说的框架下,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社会心理四个维度的变迁与发展论述了中国鯀禹神话的时间谱系,并指出神话叙事在构建文化认同中的重要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秘书长、两岸四地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柯小杰教授在主题发言结束后,对每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精彩评议。

 

摄影、图像制作:黄言涛


下午大会分为6个分论坛继续学术研讨,学者们饱含热情地围绕着少数民族史诗与神话、创世神话研究的理论创新和传承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这三大主题展开了跨学科、多领域的深入探讨,从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到西南西北各地学者及台湾和日本的学者之间进行了学术观点的广泛交流碰撞与融合,在学术争鸣之中体现出本次会议的大格局。


第一分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任志强主持,湖北民族大学教授柳倩月进行评议。


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王艳发言题目为《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白马人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从文化记忆理论切入解析了白马人的身份认同现象。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高志明发言题目为《傈僳族神话传承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研究资料细致详实,井井有条地梳理了傈僳族神话的口传历史并对傈僳族神话的传承进行了深入思考。


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姜南的发言题目为《神龙生人:九隆神话民间记忆的视角》,通过对百濮、百越、氐羌等古代氏族中流传的九隆神话进行梳理,揭示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龙崇拜之间的关系。


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杨茜发言题目为《茅盾与中国早期神话学建构》,对茅盾的神话研究学术史做出了详细梳理并准确评价了茅盾神话研究的影响。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张枚的发言题目为《秩序与规范:彝族创世神话的深层逻辑》,对彝族阿哲支系的创世神话进行了全面分析,梳理了阿哲人的宇宙观和历史记忆。


湖北民族大学教授柳倩月的发言题目为《土家族创世神话谱系及其文创价值》,通过对土家族创世神话的母题类型和形象系统进行详细的谱系梳理,发掘了土家族创世神话中蕴含的文创价值。


楚雄师范学院讲师胡云发言题目为《非遗保护视野下彝族梅葛的活态传承》,归纳了梅葛当下面临的传承危机并分析了梅葛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机遇,对民间文学创新发展中的模式建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楚雄师范学院助教李瑶发言题目为《云南石羊盐区<龙女故事>研究》,将文人写作和民间口头故事结合起来对石羊龙女故事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了龙女故事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任志强发言题目为《神话的修复景观的发明——以绍原创世神话群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为中心的考察》,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论述了该地创世神话和传承人的现状与困境,将口头传统与景观叙事相结合,提出了对非遗开发中本真性与民俗主义取舍的思考。


发言结束后柳倩月教授作出精彩评议,对参会的青年才俊势头旺盛表示欣喜,赞赏了青年学者对现实的关注和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


第二分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唐睿主持,平顶山学院教授汪保忠进行评议。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唐睿发言题目为《女娲图像的历史演变及当代建构》,详细梳理了历朝历代的女娲图像,关注了当代影视作品及网络游戏中的女娲形象,深入思考了女娲图像谱系建构与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关系。


平顶山学院教授汪保忠发言题目为《牛郎织女传说圈与蚩尤神话研究》,论述了牛郎织女传说在不同地区的变异,其中南阳、鲁山一带认为牛郎源自蚩尤,影响着河北、山东等地的传说信仰。传说带来民俗的变革,祭祀、乞巧、庙会演唱,有许多伏牛山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


云南民族大学访问学者金绳初美发言题目为《中日创世神话中天与地概念的比较研究》,将大和民族的日照大神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创世神话做出了细致的比较。


楚雄师范学院钱万民副教授发言题目为《云南大理州鹤庆县丰富多彩的龙神话》,通过对鹤庆地区深入的田野调查分析了当地龙神话与其进行非遗开发的价值。


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孙海芳发言题目为《小河墓地所见牛崇拜的神话学思考》,从神话考古新发现谈到牛崇拜,阐释了墓葬发现的文化隐喻意义。


双柏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原文联主席,著名作家苏轼冰发言题目为《查姆的眼睛神话——读彝族创世史诗<查姆>“眼睛神话部分》,深入解读了彝族创世史诗《查姆》中的眼睛神话,具有独到的见解。


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许钢伟发言题目为《人祖神话新论——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中心》,以西南地区神话为例本,详细梳理了相关研究,为人祖神话与创世神话作出理论区分。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罗洋洋发言题目为《彝族神话的教育与传承》,从教育学视野梳理了彝族神话研究现状,在当代非遗传承保护的大框架和少数民族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彝族神话的教育与传承进行了再思考。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袁昕雨发言题目为《湖南地区神农——狗取谷种式谷物神话起源研究》,肯定了湖南地区的神农崇拜以及水稻渊源对故事的影响,探讨了神农-狗取谷种式谷物起源神话的形成原因。


楚雄师范学院讲师岳瑞芝发言题目为《彝族神话的学前教育价值刍议》,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神话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认同感并为传承民族文化提供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殷鹰发言题目为《简论彝族民间信仰中的龙崇拜》,从彝族民间信仰中龙的神性、形象及对龙的祭祀仪式等方面的进行梳理,论述了龙崇拜对彝汉之间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发言结束后汪保忠教授对每位与会者的发言一一进行详细点评,总结出本分论坛的特色为研究范围广阔,研究材料翔实,解读条理清晰,见解独到深刻,讨论氛围热烈,是一次圆满的论坛探讨。


第三分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李柯主持,太原学院张晨霞副教授进行评议。


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主编陆建非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秘书长、《非遗传承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林银光莅临指导。


太原学院副教授张晨霞发言题目为《从祖先与神灵的泛化到正名:文化旅游语境下帝尧传说与信仰融合发展研究》,通过对帝尧祭祀的仪式叙事分析,论述了帝尧天官俗信是地方民众精神思想的必要表达,是帝尧传说传承传播的有效载体这一观点。帝尧天官俗信的缺失将损害仪式展演的旅游价值,推动当地旅游发展需要融合帝尧传说和信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秘书长、两岸四地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柯小杰教授发言题目为《大冶刺绣的开发与创新》,通过对大冶刺绣技艺和发展历史的梳理,提出大冶刺绣的开发与创新需要注意开辟新思路、树立品牌意识、人才培训的开发创新、刺绣工艺的开发创新、刺绣产品功能的开发与创新等要点。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李柯发言题目为《端午节浴兰习俗考——兼论传统节日类非遗的谱系与传承》,通过对端午节浴兰习俗的考证和谱系梳理,讨论如何将端午浴兰习俗唤醒和如何修补断裂的传承链等一系列问题。


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顾丰田发言题目为《金华市非物质遗产传承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从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以及当前保护工作所遇到的困境入手,探讨了非遗文化保护所遇困境的解决对策。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孙丰蕊发言题目为《非遗语境下南宁平话师公戏传承问题考辨》,提出要做好南宁平话师公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从三方面入手,其一要对师公戏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其二要寻求师公戏神圣性世俗化之间的平衡,留住师公戏的本真性,其三要将师公戏传承工作纳入到地方社会整体文化体系建构过程中去。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吉牛乌各发言题目为《互联网、消费与非遗活态保护的探索——以凉山彝族服饰的传承创新为例》,通过对互联网语境中彝族服饰变与不变的案例研究,探讨互联网时代下非遗活态保护的路径。


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唐伟鹏发言题目为《基于SWOT分析的梅葛文化发展策略研究》,从企业管理的视角出发,利用SWOT分析工具分析了梅葛文化所面对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提出大力开发利用梅葛文化、创造梅葛发展的软环境、建立梅葛相关机制等策略是梅葛文化传承发展必要的推动力。


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讲师洛婕发言题目为《非遗视域下西双版纳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研究》,论述了西双版纳哈尼族服饰技艺中传承的历史记忆、审美观念和精神信仰,通过对哈尼族服饰技艺传承困境的梳理和分析,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讲师王娜发言题目为《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争议与建议》,探讨了活化利用非遗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和其争议。认为尽管知识产权的属性和非遗的某些特征存在难以融合的矛盾,但知识产权制度对促进非遗及其活化利用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黄言涛发言题目为《非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思路探析》,对非遗集群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一系列相关思考探讨了非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提出互联网+非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非遗文化产业园建设,校企合作产业链和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储备与团队建设的创新发展途径。


湖北科技学院教授何岳球发言题目为《非遗视域下长江流域叙事长歌的保护与传承》,针对当下长江流域叙事长歌面临的困境提出进一步加强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构建活态传承体系,健全传承人管理机制,构建长歌的现代传承等对策。


楚雄师范学院讲师李得梅发言题目为《浅析鹤庆传统节日中的优秀品质》,分析了鹤庆传统节日中崇德尚善、感恩、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指出这一部分美德是节日文化传承的主要价值和文化的核心认同。


发言结束后张晨霞副教授饱含热情地表达了对分论坛热切氛围的赞赏。她评议道,本分论坛涵盖非遗项目种类多,范围广,资深教授与青年生力军碰撞出耀眼火花。对于学者来说除了关心学术研究与实践转换外,树立学科自信与非遗转化的自信也是当务之急。并希望此次研讨能成为与会人员共同的美好记忆。


第四分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游红霞主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吴玉萍进行评议。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吴玉萍发言题目为《创世神话与上海城市精神》,从上海市近年在创世神话传承发展方面所做的措施切入,指出创世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记忆丰富了上海城市精神,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从讲好上海故事开始,突破上海形象的认知局限要大举文化复兴之旗。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余文星副教授发言题目为《一带一路格局下福州漆艺的跨文化传播与品牌开发研究》,通过对福州漆艺保护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带一路格局下福州漆器品牌开发和走出去的路径与思考。


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吴侠发言题目为《现代传媒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以北路壮剧为例》,在现代传媒的语境下分析了北路壮剧面临的现状和挑战,提出了综合现代传媒技术,不断创新北路壮剧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现代传播媒体的作用,构建立体化的北路壮剧传播网络;加强互联网+”建设,推进文化信息摸底和共享平台建设等三点解决方案。


贵州大学副教授黄桂娥发言题目为《政府主导下的台江苗族姊妹节(非遗)乡村旅游活动反思》,通过对台江姊妹节历史、形式的叙述提出了关于乡村文化旅游的思考,强调复兴乡村文化,最重要的是发现、维系和恢复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与世界观,使之与现代价值相嫁接、相融合,生长出新的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游红霞发言题目为《上海古镇的民俗叙事与上海文化品牌的塑造》,从民俗谱系理论切入,通过对上海古镇建设的语言、物像、行为等多重叙事的梳理论述了古镇为何成为塑造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


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李飏发言题目为《浅谈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彝剧的形成与发展》,介绍了禄劝彝剧从单一化逐步形成多样化的结构形式的过程及其乐器、语言的变迁过程,赞颂了禄劝彝剧较强的生命力。


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姚霁珊发言题目为《多元文化视域下鹤庆白语的保护与传承》,在多远文化视域下讨论了鹤庆白语的变迁与传承困境,呼吁关注民族语言和土语方言,以保护文化多样性环境。


发言结束后吴玉萍副教授对每位发言人的发言一一做出点评,并表示本组发言讨论充分,学者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自觉。在当下经济话城镇化的浪潮之中,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学者们如何在经济强势的环境下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一个值得重视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五分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程鹏主持,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圣争进行评议。


文藻外国语大学教授邓文龙发言题目为《屏东海丰三山国王庙迎南孙灯节》。他全方位展示了台湾屏东海丰三山国王庙迎男孙灯节,呈现出一副详细的图景,从灯节庆典的变迁中指出新时代两性平权教育赋予传统民俗的时代新意义。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邱硕发言题目为《成都美食叙事中的城市形象塑造和认同凝聚》,通过对民间美食传说的权力附会与地域彰显、地方文人的美食描绘与城市正面形象构造、当代美食书写与城市身份认同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正是成都美食叙事促进了成都城市形象资本的积累和转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程鹏发言题目为《旅游研究的民俗叙事路径探讨》,从民俗叙事理论角度的切入,提出旅游研究中民俗叙事的独特性,并指出民俗叙事的研究路径可以为旅游民俗学的发展开拓出一条新道路。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非遗传承研究》编辑部副主任戴建国发言题目为《周代以前的葬俗考辨——<皇览·墓冢记>为中心》,从仅千余字的《皇览·墓冢记》中勾勒出周代以前的两个墓葬之俗。一为冢葬之俗,考证了从黄帝到大禹的墓冢所在;二为祭墓之俗,即望祭和庙祀之俗。


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圣争发言题目为《清代内务府包衣高氏家族高述明、高斌、高钰兄弟生平考论》,根据各类文献材料,或补正、或考订,重新梳理高氏三兄弟的生平事迹,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青山优太郎发言题目为《针突习俗双史——琉球诸岛刺青的历史和研究史》,从琉球地区针突文化的历史和研究史双向出发,通过针突这一文化现象的传承与变迁提出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新思考。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建波发言题目为《彝族民间文学经典的现代性转换研究——<中国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作品>为例》,将《中国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作品》作为个案,分析民间文学经典的现代性转换的内在特性,从而探索大数据时代彝族民间文学经典现代性转换的现实路径。


楚雄师范学院讲师单江秀发言题目为《迷信与非遗:关于楚雄彝族火把节中的民间信仰的思考》,通过对火把节的变异、官方火把节的局限进行论述,讨论文化求纯理念下民间信仰缺位的现状及其影响与对策。


发言结束后陈圣争副教授对每位发言者作出精彩点评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恳切建议,他表示这样跨学科、多领域的交流实属难得,每位发言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为其他参会人员带来了新的体验。

第六分论坛由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覃琮主持,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著名青年评论家杨荣昌进行评议。


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覃琮发言题目为《瑶族史诗<密洛陀>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综述》,对瑶族口传史诗《密洛陀》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情况做出论述,将目前的研究现状划分为综合性研究、专题研究、族群记忆及其认同研究、信仰研究和传承保护研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今后研究的一些思考。


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著名青年评论家杨荣昌发言题目为《诗歌生态美学的理论呈现》,对四川大学张放教授等人所著的《倮伍拉且诗歌创作的生态美学》进行了学术评析,聚焦于倮伍拉且诗歌中生命赞歌、生态智慧、万物教化伦理和忧思人类文明发展等主体的探讨与阐释,肯定了这种探究对于增添生态文明精神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意义,并作出了关于文学研究的普遍路径的思考。


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樊姝妤发言题目为《先唐文学创作论浅析》,聚焦于唐代以前的诗文创作理论,对创作目的、创作思维、内容形式、作家修养与创作的关系四方面做出剖析,对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提出了有价值的思索。


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胡文群发言题目为《杨志军小说语言风格成因探析》,从生长环境、作家兼记者的双重身份、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这三方面对著名作家杨志军小说的语言风格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对小说进行了多角度的审美观照,体现了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视角的有效性。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芳发言题目为《文化翻译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以黔东南民族博物馆英译文本为对象,从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民族舞蹈、民族音乐、传统习俗以及传统工艺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文化翻译视角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现状,并对现存的问题和不足阐发了自己的思考。


楚雄师范学院讲师陈婷婷发言题目为《杨慎<滇南月节词>与滇南城市风貌》,详细解读了与云南关系密切的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的《滇南月节词》,探索出词作对滇南城市风貌完整而立体的表现形态,并从中提出了对现代城市建设中推进高雅文化品位建设的有益启示。


发言结束后杨荣昌副教授做出精彩评议,他认为本分论坛研讨主题丰富,涉及古代文学、当代文学、民族文学、民间文学等,参与者准备充分,发言精彩,探讨热烈,即实现了学术的碰撞与交流,又增进了彼此的认知与友情,到达了预期目的。


下午五点半,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曹晓宏教授主持了会议闭幕式。闭幕式上,各分论坛评议人代表本分论坛作了总结发言,将各分论坛探讨中碰撞出的火花与启示与所有与会人员分享,达到了交流互鉴,共同推动学术发展的目的。


一等奖获得者合影


二等奖获得者合影


三等奖获得者合影

闭幕式中为与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举行了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共颁出三等奖6人,二等奖6人,一等奖4人,以鼓励年轻学子更积极地参与到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中,在学界前辈的引领下不断进步,成为创世神话与非遗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


田兆元教授在会议闭幕总结中认为这是一次高格调高水平的会议,会议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学者们在开阔的视野中为巩固发展边疆和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积极建言献策,来自各个学科的各地学者打破学科界限、打破民族界限、打破地域界限在本次论坛中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学术大交流,让此次会议成为了中华文化大融合的交汇场所。本次会议的成果和青年人的积极参与令人振奋,希望学者能参与智库引领,把地方文化拉入到国家战略层面,同时也希望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之一能够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曹晓宏教授在闭幕式致辞中表示,此次大会开启了中国天南地北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广阔路径,体现了目前相关领域的前沿和最新成果,交流内容涵盖了国家战略、思想引领、传承危机、学术担当、实践精神,还有中日神话的互鉴和海峡两岸的交流,其意义十分深远。      

最后,曹教授现场即兴吟诵七言绝句二首以贺大会完美收官:

 

彼初混沌水滔天,虎啸龙腾有后先。

万怪当惊城廓妙,神农相与话桑田。

 

蚩尤鲧禹事难稽,创世生民仰圣祗。

纵使芝兰没野艾,遗踪再现料无疑。

 

田兆元教授即兴和曹晓宏教授诗一首:

 

 

送罢老友迎新友,十年美酒一醉休。

中华崛起今日事,龙腾虎跃楚雄州。

 


 

本次论坛收到参会论文百余篇,涉及神话、史诗、非遗保护、民俗文化及语言文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参会专家们进行了跨学科的深度交流互鉴。与会专家多表示此次会议安排妥当,考察内容丰富,学术研讨深入,收益颇多,是一次非常专业而成功的学术研讨会。

 

 

会场会议记录:李瑶 岳瑞芝 李得梅 李飏 马红惠 陈婷婷

张敏 谢晓琳 蒋利勤 李建苹 彭海萍 杨相成

整理、综述、编辑:殷鹰

审稿:陈永香

 

 


Baidu
sogou